一根瓜秧化干戈为玉帛
干戈,古代兵器,代指战争。玉帛,玉器和丝织品,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礼物,象征和平。《淮南子
原道训》写到:“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,诸侯背之,海外有狡心。禹知天下之叛也,乃坏城平池,散财物,焚甲兵,施之以德,海外宾伏,四夷纳职,合诸侯于深山,执玉帛者万国。”这就是“化干戈为玉帛”这句成语的由来,后人以之比喻使战争转化为和平。大禹吸取其父的教训,将所有的兵器溶化掉,以德赢得了天下人心。在战乱不断、被孔夫子称为“无义战”的春秋时期,梁国一个名叫宋就的边境小县的县长,通过一根瓜秧结束了本国与邻国的战争状态,达成了两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。
话说春秋时,梁国与楚国双方为敌。两国在边界上筑了很多哨所,彼此对峙。没有战事时,两国边界哨所里的士兵们闲来无事,便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上了西瓜。梁国的士兵比较勤劳,经常给瓜苗松土施肥,锄草浇水,西瓜秧苗长势很旺。而楚国的士兵则比较懒惰,只种不管,任其自生自长,因而瓜秧长得很难看。楚国的士兵见此情景,觉得有失颜面,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,越过边界,将梁国士兵所种的瓜秧全部扯断了。第二天一早起来,梁国的士兵发现了此事,非常气愤,就跑到边境所在县的县令宋就那里报告,要求以牙还牙,要将楚国士兵所栽的西瓜秧也全部拔掉。宋县长听了报告后,不同意进行报复,他对士兵们说:“楚国士兵这样干确实很卑鄙。但别人不对,我们再跟着学,那不是错上加错么?这也显得我们的心胸太狭隘了。从今天起,你们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秧苗浇水,让他们的秧苗也长得好起来。记住,你们要悄悄地去做这件事,千万不要让他们知道。”梁国的士兵听了宋县长的一番开导,觉得很有道理,就照办了。后来,楚国的士兵发现自己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天好起来,觉得很奇怪,自己又没有管它,这些秧苗怎么现在长得这么好呢?便留意观察起来,发现是梁国的士兵每天在夜里跑过来悄悄地为他们的瓜秧浇了水。楚国的士兵很受感动,便将此事报告给了楚国边县的县令。楚国县令了解此事后,非常敬佩梁国士兵们的行为,就将此事上报给了楚王。楚王从这件事里看到了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,便特地备了一份重礼送给梁王,以表谢意,并以示和好的诚意。于是,梁楚这一对敌国就这样以瓜秧为友好大使,化干戈为玉帛,成了友好邻邦。
宋就出计为敌浇瓜秧从而化战争为和平的实例,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:当你遇到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,只要宽宏大度,以德报怨,就能够化敌为友,实现双赢,互相友好地共存下去。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人民内部,只要我们像宋就那样,人错,我不跟着错,而且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,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。孔子的高足颜回说得好:“人善我,我亦善人;人不善我,我亦善之。”别人对我好,我对他好,别人对我不好,我也对他好。譬如说,当你与同事闹了矛盾后,你不妨主动报以一个微笑,或递上一杯热茶,我相信,这时对方即使已有的那一点怒意也会化为无形。
■文/邓慈常